来源:中国青年报 发布人:学林网 发稿日期:2025-07-25
人机协同生成
编者按
进入暑期,用人单位里又添了许多实习生青涩的身影。他们带着对成长的憧憬与忐忑,在职业初体验中展现出百般姿态。是一头扎进“卷履历”的洪流,还是沉下心来打磨真本领?是只想着从实习中索取机会,还是与团队共赴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成长之约?实习既需要实习生以踏实态度做好每件小事,也需要用人单位给予成长空间。希望每一段实习不仅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试金石,更能成为人生道路上的扎实铺垫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时值暑期,不少大学生都开启了自己的实习旅程,年轻人对于实习的定位和心态也各有不同。有人目标明确,精准而高效地进行“定制化努力”,希望通过实习经历帮自己提前“锁定”目标岗位;有人随遇而安,更愿意根据自身兴趣和现有机遇进行体验;还有人虽然对实习本身不太“感冒”,却因就业竞争压力的驱动,随大流加入“卷实习”的大潮……
相应地,诸多深层次问题也随之而来:一次次实习经历,除了能用来“填满”履历表,究竟能为个人成长带来什么?当不少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期待只是“代劳”初级工作时,后者如何避免陷入重复性劳动的倦怠旋涡,在这段历程中真正有获得感?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,在追逐名企“光环”与真正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之间,怎样抉择才更为明智?在实习过程中,不少大学生都会面临类似的纠结与迷茫。
作为一名实习“过来人”,我曾在求学期间体验过六七份实习,也在工作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实习生,有些还成为彼此时常聊天的好友。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,对于“实习生定位”这个话题,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。
在实习生期待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,往往有一重天然的矛盾:实习生总是希望多参与重要项目、多一些自我发挥,避免在履历上介绍这段经历时毫无亮点、乏善可陈;可对很多企业而言,对实习生的定位就是“职场初阶人士”,很难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直接让实习生“挑大梁”。破解这一困境的最佳思路,便是多些耐心,给信任基石多一点慢慢累积的时间。
很多时候,指导老师是否放心交给实习生更重要的工作,关键正在于后者能否把普通的小事做好。比如,同样是负责内容排版,很多实习生只是按部就班地“复制-粘贴”,顺便在一次次重复中吐槽自己只是“排版工具人”。而我接触的一位实习生则令人印象深刻,她根据文章定位提供了几种美编“改造”思路,最终选定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。她出色的执行力和创造力,也使自己在一众实习生中脱颖而出,有机会进一步参与更重要的工作。
当然,用心付出总是相互的,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也要承担起自身责任,注重为实习生提供成长机会和空间,不能一味将他们视为随意差遣的“廉价劳动力”。只有彼此信任、相互给予的实习关系,才是真正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对于“堆叠漂亮简历”的迷思,我也曾经历从盲目“卷”实习到理性抉择的认知变化。电影《实习生》的海报上,有这样一句宣传语:经验是永不过时的履历。步入职场后就会发现,很多光环和头衔并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“绝对重要”。真正关键的,是能否让自己处于“打开”的状态,充分历练实践能力、结识优秀前辈、学会以小见大地了解行业整体状况,最终锚定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否则,哪怕是在名企实习,如果只是形式化地“走过场”,也很容易被经验丰富的面试官用两三个问题“看穿”,最终只给自己留下简历上几排空洞的文字。
其实,不论处于何种岗位,踏实做事、用心思考都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前提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有机会深入认识行业,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。比如,一些政务实习生看似在做接线员等枯燥的工作,可是,如果从了解基层治理和老百姓普遍的急难愁盼问题、提高惠民政策的可及性等视角来看,则大有研究空间;对于在民营企业实习的学生来说,以自身岗位为基点,一步步掌握相关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、发展阶段和困难瓶颈,也有助于找到自我职业方向的突破口。
实习为每个人提供了相对包容的试错空间。或许有人实习前认为自己能多线程工作,尝试后才发现没有“三头六臂”,更适合承担内容纯粹、让人专注的任务;有人曾对某个行业具有过于美好的幻想,近距离接触后才能知晓一些鲜为人知的艰辛;有人勇敢地试水大学专业领域外的行业,从此打开了新的“人生副本”……以实习为契机,每个人都有机会进一步认识社会、了解自己。
总之,实习是在探索更多可能性,而非被履历表中的条条框框所“指挥”。对实习角色的定位,主动权还应放在自己手中。
李康尼 来源:中国青年报
2025年07月25日 05版。
最后一篇